媒体在报道的时候体现出来的选择性也许是有心理学基础的,当我对着莱比锡的建筑举起相机又想放下时突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取景框里总不可避免地出现吊车、工地一类的东西,总让我有点不爽。虽然贵为东德第二大城市,但因为冠以了东德二字,就大致可以标以破败或建设的标签。莱比锡似乎是后者,因为据说德国政府有意要把它建设成一个新的经济中心。后来我自我反省了一下:我这种不自觉想要美化我的记录的行为算是怎么回事呢?作为一个旅游者,记录美景固然应该,但记录下这个城市的原貌,不也很有意义吗?拍下这些吊车,丝毫也不影响以后的美好回忆嘛! * * 老市政厅,很好看的建筑: * 如果莱比锡能以一人而闻名,我想就是(JS–奸商)巴赫了吧。下面的托马斯教堂,是巴赫度过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的地方,后来遗骨也移葬于此。画像上、雕塑中的老先生是一副器宇轩昂的样子,我怀疑这和真实可能相差甚远,因为他分明就是少林寺里的扫地僧一般的人物,身怀绝技,于世无求,当时无人识,后世谁不知?这样的人物,不大有可能长着一副救世主的脸吧?后世的这种美饰大师的态度,是不是也有一种心理学的存在呢?老先生每日作曲,只是为了下个周日的仪式上使用,就是把自己的活干好而已,用完就收起来,再写新的,从不发表。现在的世上,想必也有很多这种人物吧,这该是幸事。 托马斯教堂:* 窗玻璃,中间是巴赫头像:* 塑像:* Bach安葬之处: * 下面这个尼古拉教堂就气派的多,显然是修缮得力: * 正好赶上有人举行婚礼 * 互带戒指的一刻: 听到唱婚礼进行曲的时候,想起王彩玲那句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大概就是吃素食是可以活下去的,但和肉还是没法比啊。 还有歌德的浮士德里的重要一幕发生的地方:一个地下酒馆。人成了名就像变成菩萨似的,把玉露随便滴到哪儿点,都占了仙气成了宝地,或者说,成了旅游指南所指的地方。文化要是以这种方式和地理结合,其实也无聊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