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阿Q懂数学

2008-02-23

今天打开Matlab,发现历史记录显示上次输入命令的时间是2月1号上午,输入命令个数为1,命令内容是切换到工作目录。意思就是切换到工作目录后什么也没干,然后就退出了。再上一次输入命令的时间是1月25号下午,运行了7个命令,几乎等于啥也没干。再上一次,1月23号,很多命令,看起来做了点事。

结论显然是整整一个月来,没有什么程序方面的工作量,至于其它方面的科学工作,我这么实事求是的人也不好意思说有。

所以说,聪明如我为什么从来鄙视工作量而只注重效率,并奉其为一大准则呢——是因为如果工作量很少,是件很让人难堪的事情,而如果除以工作时间,一般就得到个让人心安的结果。

数学这东西的作用就是给我们不可见人的粗陋借口一个理直气壮堂而皇之的包装,初衷是让别人不好质疑,最后连自己都觉得好神奇啊好神奇。

神奇是这样发生底——寻找让效率准则最优的过程中,同时可以找到让心态最优的方法。此中奥妙不在于干更多的活,而在于把工作时间尽量缩短,换句话说,与其增大分子,莫如减小分母。这个结论对于工作时间接近于零的时候尤其有效。怀疑的同学可用微积分的方法自行证明,此处从略。对没学过高等数学的同学,我可以举个例子说明如何运用:我写这个日志的时候,就特意把Matlab关掉,绝对不让它计入工作时间。否则作为时间的分母变大,而工作量没增加,对效率的负面影响是惨不忍睹的,对于熟稔效率理论的我来讲,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低级错误。

提高效率的另一大奥妙在于对时间的性质做客观准确的定义。一方面,对于挥霍的时间,要诚实并勇敢地承认,绝不能虚荣和违心和死皮赖脸地划为工作时间。另一方面,要从主观上客观地把工作时间压缩到最少,比方说,不妨把边干活边听歌的时间也算作娱乐时间。这样我们才可以始终保持一如既往的效率水平,至少不会下滑。如果发现效率低下,我们就忍痛割爱,把更多做无用功的时间毫不留情地扔到垃圾桶里去。运用举例:根据这个原理,我就不必为这个月没有工作而羞愧,因为它被献给了更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无可非议的应该属于非工作时间。在这段意义非凡的日子里,我居然还挣扎着挤出点来看了几行文献,这简直就是大大的意外之喜了,我不得不认为这种表现非常值得自己骄傲。

戒骄戒躁。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