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让我记住你

herrkaefer 2008-01-11

自打从朋友那拿了个收音机,如果在宿舍就开着,只听两个频道:一个BBC,一个Classical Audio。想起来颇有陈丹青写的在纽约画室里的意思:一边听着classical music一边画画。而我就是一边听一边无聊了。     下午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极动人的旋律,三个钢琴的音: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三次一停地重复着。倒不太像古典了,有点像电影配乐。我的心整个都被吸住了似的,天啊,这么简单的旋律略加修饰地弹出来竟然这么动人!听了一会才记起手边有麦克风,手忙脚乱打开录音程序。可是发生了自激,笔记本和收音机一起吱啦起来,赶紧调整位置,一会就听见一个女人说起了德语,曲子完了。回放录的东西,还好那三个音在。     陈丹青还能听到好听的记下曲目去买,我呢,啥也听不懂!难道知道我听懂了也只会下盗版?嘿嘿。     然后就想了挺多,先是技术方面的,想应该有个搜索程序,可以做声音比较查询,因为我连名字也不知道,要搜只好输入这信噪比很低的片断来搜索了。似乎不是很难做,匹配下就行了,不过也许这程序已经有了吧,因为听说类似的图像搜索引擎已经有了,但我也懒得上网证实这个想法,因为即便有,想必数据库也不大,不一定有这个曲子。     还是奇怪这么简单的咚咚咚怎么这么好听,在众多音符里脱颖而出,扣住俺的心弦?不过好像很多艺术领域都是以简单为一个原则的呢,也是,一生生生生出万物,然后万物归一。为了不贻笑大方,试从机器学习的角度分析之,以维持我不受羞辱的地位:如果把一件艺术品看做设计的一个学习机器,定义它和受众的心灵发生共鸣和被别人欣赏才叫做成功,的话,那么根据XX定理(说了你也不懂),它的复杂度一定要适度,因为越复杂,它所能匹配的受众就越少,而过于复杂就容易过拟合,过拟合的极端情况就是作品只符合创作者自己的感受,其它人都无法欣赏。     根据科学工作者的经验,线性的学习机适应性最好,得到推论1:简单的作品受众最多,被欣赏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上适应人的个体体验的差异性。     再根据科学工作者设计学习机的经验,得到推论2:艺术家创作作品时,要先打动自己,然后修改作品,让它的通俗性强一点,再强一点,这样它成功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千万别觉得知音难求,我是伯牙子期何在?其实子期人家那是铁杆粉丝,而铁杆粉丝从来都已经神智失常了,有篇文章考证伯牙子期是同性恋,有兴趣的可以找找。举个成功例子吧:白居易当年作诗,先写出来的肯定洋洋自得觉得盖世无双,可惜念给老娘听不懂,没有粉丝的日子难过啊,只好通俗通俗,直到老娘似懂非懂再发表,长安那纸啊,就涨价了。     晚上想起那动人旋律,却发现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活过二十年的这种经验应该都有吧。如果我没录下那个片断,此刻我将多么痛苦!人世间多少美好就是这样失之交臂的,旋律也好,人也好,如果相信自己的记忆,你就注定会失去。不过也许不会后悔,因为还没来得及后悔,你已经把它忘了,而那时,出于自我保护的天性,总是会宽慰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的。是的,这最人性又最没人性的自我保护,可以扭曲记忆而利己,就是因为意识到错失的美好对自己是多大的伤害。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让我记住你,好吗?下次听到你,让我认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