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博物馆
- 按计划,来犹太博物馆接受恨德国主义教育。2.5€的学生票,参观者众多,毕竟是柏林必看景点。 这个博物馆是欧洲最大的犹太博物馆,其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建筑本身,设计者叫Daniel Libeskind。看上图,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老建筑,没什么稀奇,右边是新建筑,据称是柏林最大胆的新式建筑之一。 * * 特色1:地基是奇形怪状的一个拐来拐去的锯齿形(右图),介绍说像星星,我觉得更像闪电,是不是象征犹太人在世界上动荡不安、左冲右突找不到归宿的多舛历程呢? 特色2:外壳是金属包裹,据说是锌,在这已经够冰冷的天气显得更加冰冷。 特色3:窗户是金属上的一条条不规则的裂开的狭缝,好像拿刀胡乱割开的一样。其实采光的功能很弱,基本用来服务于建筑传达的意思,是不是象征犹太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呢? 特色4:这个大金属壳子没有外边的入口!只能从老建筑进去,通过一条狭长的地下隧道进入。这个设计据说代表了犹太人和德国历史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特色5:内部的地面不是平的,走在上面,越往里越高,艰难的感觉传到心里,和眼中所见形成某种呼应。 关于建筑,设计者说了:重要的是你从参观它所得到的经历,关于它的解释是开放的。就是说没有固定意思,看你自己的理解了。真是高明。 展览理所当然地介绍了犹太人的历史、一些著名的不著名的犹太人的生存,更重要的是:和德国的依存关系,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发生在二战的屠杀。 * 上面是非常有特点的一个场所,纪念被屠杀的犹太人。狭长而幽闭的空间,地上铺满了大小厚薄不等的金属人脸,张着嘴满脸惊恐。在上面踏过,金属块清脆而厚重地碰撞,在空气里回响着。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体会?……难道这就叫沉重。 * 我的体会是,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恶,罪过是每个人的,我也踩了,所以我也有一份。鲁迅说过天才诞生之前要有适合天才产生的土壤,而恶魔不也是一样?希特勒一个人承担不了一切。不要以为受到蛊惑受到唆使你就可以高喊青春无悔了,无知可以无畏,但无知犯的罪一样是罪。 二战中欧洲至少有六百万犹太人被害,在纳粹失败前,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进行了集中屠杀。但今天这里就有这么棒的博物馆存在,这可能也和这个民族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关,但你不能因此就给德国人戴顶狡猾的帽子。对陈列物的描述的口吻是客观中性的,没有喊口号也没有忏悔,但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影响是极其正面的,是勇气和信心的表现。联想到“费城故事”,其实路数差不多,只要把事实展示给你:这些遭受不平等待遇的,都是和你一样活生生的人啊,也不比你劣等(甚至优秀),难道你能同意把不公平的待遇施加给他们吗?难道你能同意把他们归为另一类加以歧视甚至加以灭绝吗?难道你能同意用暴力侵犯来维护所谓的尊严和权威吗?难道你不觉得如果这么做了你就…… 大人经常说,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可往往大人犯的错更大还知错不改。那就等大人们没了,我们再替他们改吧。 * 德国开始施行犹太人驱逐政策时,很多人跑了,有些跑到中国,还在中国结婚了。看这张结婚证书上,把德国叫省,把柏林叫县,哦,好像划掉了,还无国籍。“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有意思哦。其实仔细看都是模板,只有人名时间是填的,原来谁结婚都桃花灼灼啊。还有,人名翻译的可真叫烂。 恨德国主义教育以失败告终。